由于高尔夫复杂性以及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为了更方便球友们的理解,于是就衍生出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喻。
这些形象的比喻固然可以对球友有更多的帮助,但难免有一些会让人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模糊的概念。
就好比“握杆要用握住鸟儿一样的力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句话,理解倒是很容易理解,但究竟要用多大力还是不够清晰。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想象到或者实际握过那样的力度。
下面,我就以一种球友们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一些类似这样的技术要点。
握杆力度
握杆太紧会限制挥杆的流畅性,而太松则又不易控制杆面。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握杆的力度就像平时使用筷子一样。
筷子我们每天都用,成为参考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一种表达的方式则是,拿出一支球杆,用你最大的力量握住握把(100%),接着在轻轻地放松握杆的力量,直至几乎握不住球杆(0%)。
然后取中间值(50%)的力量握住握把,相信在逐渐放松的过程自己对50%的力量也会有一个感触,比较容易找准。
这应该算是最理想的握杆力度,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做少许调整。
盯住球
当你打不好的时候,身边的球友或者教练可能会告诉你“眼睛盯住球就能打好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假如你真的这样做的话,也许会让击球变得更糟糕。
盯住球,这样的解释不全对。因为就连本·霍根都说过在下杆的某个过程中球就已经从视线中消失了。
我们需要做的是盯住球所在的那片区域,而不是死盯着球。因为盯球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自己的中轴,盯住那片区域就足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目的了。
如果仅仅盯着球的话,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挥杆。所以,不要再盯着球了。
永不发力
即使到了现在知识获取这么便捷的时候,依然还有很多人对“永不发力”这个名词念念不忘,曾经甚至很多初学者将之奉为打高尔夫的箴言。
其实,这是大家的一个误解。因为有很多人习惯使用手臂的力量挥杆,于是为了改正这一点对它进行了夸大。
虽然一部分人遵循着永不发力的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帮助,但绝对不利于自身后期的提高。
因为你不发力永远也打不出自己想要的距离,而且关键点也不在于是否发力。主要看如何发力,发力是否正确。
我们发力是要求让身体力量成为主要的击球力量,它包括:下盘、腰腹、肩、背,这些力量。
所以,不是不发力,而是手臂不发力,让身体发力。
上述的这三点,着实误导了不少球友。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大家对挥杆产生正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