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8 15:48:49
说起这个词,你可能觉得有点儿陌生。但如果你打开《朱瞻基行乐图》卷,或许能发现它与某项竞技项目高度相似。
图 | 明·《朱瞻基行乐图》(局部),绢本设色,纵36.7厘米,横690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庭院的地面上有几个洞穴,每个洞穴旁都插了旗帜作为标识。明宣宗手持球杆正在判断哪种角度击球最合适。而翻阅古画、典籍,我们会发现古人很早就玩捶丸了,并且男女皆爱!元代有人专门著书《丸经》,其中记述了捶丸游戏的规则、技巧、方法、道具等内容。不仅如此,其还提到宋徽宗和金章宗都非常喜爱捶丸。“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宋徽宗赵佶更是注重装备的配备。他的球杆用金子装饰,顶上要配玉,连球包都要制成锦囊。
图 | 元·捶丸球,现藏于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 图片选取自央视网
但若真提起捶丸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唐朝马球。马球是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运动,但因马匹昂贵以及场地受限等原因,喜爱这项竞技活动的人逐渐放弃骑马,转而在地面上徒步以杖击球。
宋代在此基础上,将球门变成球窝,解决了地形限制的问题。
也有人根据成都市中区唐代地层出土的球状文物及《挥麈后录》对成都人执杆捶丸记载,认为这项活动起源于晚唐时期的成都。
图 | 元·捶丸图壁画,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 | 选取自节目《国家档案》不过,无论捶丸在哪里起源,这项竞技活动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发展,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古代捶丸运动对地势选择很有讲究,一般选在野外有起有伏的山坡,这样有助于提升击球的乐趣。
如果像《朱瞻基行乐图》中选在了地势平坦的庭院,则会设置一些树木、砖石等高低不平的障碍。
捶丸场地上不同数量的球窝需要设有不同颜色的彩旗以示区别,球窝之间的距离为数十步到百步不等。球窝中还有锦囊,进球后只需提起锦囊就可以取出球。

根据球所处的状态不同,玩者也会选择不同球棒来应对。

图 | 明·《朱瞻基行乐图》(局部)·鹿山支架,状似鹿角,可以放置球棒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捶丸的积分依据于进球的数量。球手从规定的击球点向球窝击球,三棒内击球入窝者可得一筹。以最少的击打次数得球最多者为胜。犯规或为例的人,或被减少筹。

图 | 宋·石刻捶丸图 | 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
图中的是一名正举着球杆并手握捶丸的小孩子。他头戴软巾,身着束腰长袍,双腿分立而站,做出正准备击球的动作。

图 | 宋·《蕉阴击球图》页,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24.5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蕉阴击球图》勾勒出了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击球场景。两个孩子正在玩槌球游戏。一个小孩子持木拍正准备坐地击球,另一个小孩子则想向他喊话。画中四人的目光都落于那个要被击打的小小球体。
除了石刻与古画的儿童。据传,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有位名为膝甫的外甥,年少时就十分喜欢捶丸,甚至为了捶丸可以不吃饭。
图 | 明·杜堇·《仕女图》卷(局部),分上、下两卷,是以宋摹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为基础,经过画家的再创作而完成的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在明代画家杜堇所作的《仕女图》中,有一部分就是几位女性正手持球杆,钻研如何挥动球棒,将捶丸击入球窝。在中国古画、典籍、文物中,我们常能看见古人玩捶丸的身影。由此可见,在千百年前,捶丸是一项备受喜爱的球类运动。一般认为高尔夫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但玩法比较原始。因而有不少中外体育史学家认为,这项运动最早出现在中国宋朝,于元代带入欧洲后不断发展成现代高尔夫。
因而,也有很多人称捶丸是中国的高尔夫。
北京申奥期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看到过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的壁画,打趣道:“中国人原来在元代就开始打高尔夫了。”

高尔夫运动曾一度退出奥林匹克的舞台。2016年里约奥运会,这项竞技运动才重返夏季奥运会赛场。我国选手冯珊珊斩获中国历史第一枚奥运高尔夫奖牌。